如果你能考上硕士,你考不考?

To be postgraduate

发布于

2025年4月26日

1 考研的难度

如果你能考上硕士,你考不考?

“考!我肯定考!”这才是你内心真实的渴望。

阻碍你考研的最大因素是你觉得自己考不上。

因为你觉得自己考不上,所以你不考,继而又为不考找出一堆借口。

但能否考上是未知数,不是定数。

不考肯定考不上,考了才可能考上。

人生只活一次,青春是一场豪赌,怕就怕你连亮剑的勇气都没有。

考研难度低于高考难度,这是绝对的事实。

事在人为,你准备越充分,考上的概率越大。

“太难了,往届的都考不上。”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考研,所以你要考研,你要做少数,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别人考不上不代表你考不上。万一别人没努力、而你更努力一点点。就算是裸考,也值得一试——万一你有好运气,万一考的题恰好你都会,万一考上了呢?

2 阶层固化与跃升

如果你是家里或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你比家里或家族里的任何人都更接近硕士学历,也更接近博士学历这一世界学历的天花板。如果你使劲蹦一蹦、能蹦上硕士的台阶,那么你的弟弟、妹妹、子女、小辈都将以你为标准,他们会说:“你能,我也能。”他们会说:“我姐/哥/妈/爸是硕士,我至少也得读个硕士;我甚至比他更厉害,我要读博士!”反之,如果你没有尝试读硕士,他们会说:“我姐/哥/妈/爸是本科,我也是本科,也不差”。他们会说:“你自己当年都不尝试一下,为什么非让我试?”父母的学历水平往往是子女对自己的学历的最低要求,这不是杜撰,这是被广泛证实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解释了阶层固化现象。你现在往上冲一冲,你的弟弟、妹妹、子女、小辈的压力就小一些。你现在不往上冲,难道要留给你的后代去冲?

这一规律也解释了父母反对子女读研的态度,如果父母没有读过大学,而自己的子女读了大学,父母就已经很知足了,觉得子女的学历已经很好了,因此父母可能不建议子女读研。天外有天,你见过的世界比父母见过的更大,外面的世界比你已经见过的世界更大。父母的见识有局限性,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要盲从。

3 经济压力

“我经济压力大,想早点工作养活自己、养家。”“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读研期间的花销怎么办?”

(1)强烈建议申请助学贷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利息很低,或者没有利息,划算。假设你有1万元积蓄,你应该把这1万元积蓄存在银行赚利息,然后向银行贷1万交学费;一年以后,1万还给银行,利息留给自己,这笔经济账要会算。

(2)换个角度想问题,申请助学贷款实际上是向未来那个更强大的自己借钱;你不向未来那个更强大的自己赚钱,那个更强大的自己就无法诞生,你就被禁锢在现在的水平。

(3)你读研毕业后的工资起点,可能比你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的工资还要高。博士毕业后的工资起点,又比本科生、硕士生的高。

(4)很多单位对学历的最低要求是硕士,甚至是博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指出,“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中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换句话说,不读研的话,你想去中学当老师都没机会。

(5)在很多单位,你的学历决定了你晋升的天花板,学历不够的话,你职级升不上去,工资自然也升不上去。当老师是这样,当公务员也是这样,在企业里面也是这样。举个例子,初高中毕业生在厂子里可能只能当流水线上的工人,大学生、大专生进了厂子直接当领班。

(6)你读研后积攒的奖助学金、入职奖金可能比你本科毕业后辛辛苦苦工作3年的积累还要多。

(7)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比较高,基本上能覆盖学费,能部分地覆盖生活费,甚至还会有剩余。另外,你可以做兼职。

(8)大四一定要考研,毕业之后无缝连接、直接读研,这样经济压力更小。出了学校,你的吃住消费更高,经济压力更大。有些同学大四不考研,毕业后在外面租房子复习考研,生活费用高昂,还比别人多花一年乃至N年时间。

4 科研兴趣与生涯规划

“我不喜欢搞科研,不喜欢写论文。”(1)你可以读专业硕士,而不是学术硕士;(2)你可以读完硕士就找工作,你不必一直搞科研。(3)万一你变了,爱上科研了呢?

“我能力不行。”“我搞科研不行。”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你现在没有的能力可以培养出来。读研究生就是去学习的,就是为了提高能力的。如果能力是天生的、现成的、固定不变的,那人类社会就不应该存在学校这个东西。

“我缺乏自信,我哪哪都不行,别人那么优秀,导师为啥要我?”导师选择学生的理由很多,眼缘很重要。你可能样样不如别人,可导师对你的印象就是好。考研成绩、英语成绩、科研技能、科研成果、第一学历、是否跨专业、家庭背景、外貌、性别,等等等等,都会影响导师对你的偏好,换句话说,哪一个因素单独拎出来都未必是最重要的因素。你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好运,只要你能过线,只要你能进复试,你的机会就会放大。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学生能力很强,但导师可能偏偏就录取能力一般的学生。所以,你的考研目标就是过线。只要过了线,即使你是笔试成绩的倒数第一,你也可能是面试成绩的正数第一。

5 生活习惯

“我是少数民族,去外地的话饮食不方便。”(1)你可以去民族院校,比如中央民族大学。(2)高校一般都有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食堂。(3)如果你条件可以,你可以去学校外面吃,也可以租房自己做。

6 学历贬值论

“学历在贬值,等我读完硕士,硕士学历就不值钱了。”记住,物以稀为贵,博士少于硕士,硕士少于本科生。一般而言,如果研究生学历不值钱,本科生学历只会更不值钱。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十个青年中至少六个是大学及以上学历。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1781.3万人,其中,本专科占比92.7%,硕士生占比6.96%,博士生占比0.93%。茫茫人海中,你的竞争力在哪里?读研吧,你的竞争力将超过90%的同龄人!

7 人际支持与个人主见

“我对象不支持我考研。”如果你的对象不支持你进步,而是限制你、禁锢你,那么……你可以和你的对象一起考研。如果你没有对象,你可以考研之后再处对象,你将在更广阔的世界中遇到更优秀的人。

8 害怕失败

“考不上的话会丢人,会打击我的自信。我何必自讨苦吃?”丢人的不是考不上,丢人的是不如你的人考上了,并且发展得比你好。你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一点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退一步讲,就算考不上也没什么。影响考研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一次考研的结果不能定义你。重要的是你没有让这次机会白白溜走,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尝试”而悔恨。不论结果怎样,你尝试了,你体验了,你知道了考研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你完整的人生体验的一部分。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不会在那里生活、工作,但你享受到此一游的过程;当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那里定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让自己后悔。骑驴找马很重要,把握住当下的自由机会也很重要。

9 先读研还是先工作

如果你要考本专业,那么很多知识你本来就熟悉,你复习的成本并不高,甚至比别人低很多。考研就是捎带手儿的事儿。

与往届生相比,应届生对知识更熟悉,复习的难度更小,考研更容易,为何不趁热打铁?

应届生自当考研。除了上面提到的“趁热打铁”,从时间上看,研究生考试的时间安排是为应届生量身定制的。大四10月报名,12月考试,2-3月面试,3-4月出结果。如果考上了,那么毕业的这段时间就是“春风送暖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轻松时光、快乐时光。如果没考上,那么这段时间就是你准备毕业答辩、找工作的时光,什么也不耽误。大四考研,毕业之后无缝连接、直接读研,这样经济压力更小。出了校门,吃住消费会更高。

“我要找工作,我要准备别的考试,考研会耽误我的时间。”(1)你都要读研了,还找什么工作?优先级要搞清楚,考研第一,考不上再找工作。(2)耽误时间?那你大学四年不上课,把四年的时间都用来找工作,你就能找到好工作吗?(3)你为了考研复习的这些东西对其他考试也有好处。

本科生的就业范围有限,晋升空间有限。很多人本科毕业后就工作,工作了一两年后就厌倦了,又回去考研。“先入职、再考研”可能会骑虎难下。有人在职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但是单位的领导不让去读研。为什么呢?因为单位的领导可能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政绩与业绩,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手底下有没有人干活,不考虑、不在乎下属的职业发展与晋升。对领导来说,你是不是硕士、博士没关系,如果需要,领导可以再招一个硕士、博士,领导会一直把你摁在本科生的位置上。等到你年老体衰,还可以把你踢掉,然后再招一个本科的小年轻……这里并不是鼓励你无限期拖延找工作,而是建议你做两手准备,同时准备考研与找工作。如果既考上了研、又找到了工作,就可以先读研;如果没考上研,就入职。

你还有时间,努力一下。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候,不要等到明年,不要等“工作几年再说”。有些人虽然从大一就声称自己要考研,但他要上课,要写作业,要参加社团活动,要考四六级,要考教资……他总有别的事情要做,他真正用在考研复习上的时间不多。很多人都是临时抱佛脚。对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你们本身就有基础,比跨考的同学有优势。你可能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充分,剩下的时间来不及了;但是,你要明白,你永远不会有准备充分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候,你永远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大四这一年就是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今年考就有可能考上,今年不考那么今年考上的概率就是0、今年的机会就白白浪费了。

考一下,试一下。考上了有收获,考不上又没什么损失。